胸有一点墨,心有一方尺

w 2022.10.06

2010年夏天,那时我还小,没有考上县城的中学。

我在别人眼里是一个文静好学的女生。跌出榜单后,可想而知村里有多少讨论。 幸运的是,我考上了镇一中,分到七年级三班。 坐在水泥围成的小教室里,100多名学生,三人占两张课桌,上课写字时互相撞手肘,不爱学习,没有大人的烦恼。

换了环境和人群,第一次考试我成了班里名列前茅的好学生。孙小姐是语文老师,她讲课有个特点,讲完一个问题后问一句“懂了没?”

新晋为优秀学生的我自然成了那个重点关注对象,每次看到孙老师真诚又热烈的期盼眼神,我鬼使神差的点点头,尽管不知道懂没懂,但我喜欢看她欣慰的表情。

孙小姐从每周都会从家里拿书给我们看,《小王子》,《鲁滨逊漂流记》,《西游记》,《红楼梦》等适合初中生看的书。除此之外,每个月固定给我们买《哲思》、《青年文摘》、《意林》杂志书。

可以说,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正经地接触书籍,要知道,那个时候的我在家里只知道看喜羊羊与灰太狼、葫芦娃的动画片。家中父亲在外打工,母亲是个从没出过远门,没什么见识的,只在家里看护弟弟,干农活,照看家里的小卖铺。爷爷奶奶是肯吃苦,能干的,东奔西跑做买卖。对于贫困人家,温饱是头等大事,在温饱尚未解决时,精神追求只能往后靠,所以家中是没有读书的氛围。

孙小姐强烈推荐我们看杂志,她说只有看过十方之地,才不会甘愿居于一畦沟壑。

当时的学校环境很差,四间小餐厅,只有两间有桌椅,还被男生霸占着,那时候男女界线分明,女生只能待在没有桌椅的地方,或端着碗,蹲着吃饭,或趴在窗台上,站着吃饭。面条总是坨在一起的,在碗里发现苍蝇也是家常便饭,也就习惯了淡定的夹起来,扔出去,继续吃饭。

课余饭后,拿起讲台上的《哲思》趴在栏杆前看,并没有什么目的,翻到哪一页就看哪一篇。最喜欢的是言论和幽默笑话两个栏目,我还记得从书中看到了不同人们描绘的不同“人世间”,跟着作者领略别样人生和感悟。它的风格没有语文书上冗杂,它的笔触没有作文书上刻意,但读过才感受到什么是直指心尖。

回想过往,这些书籍对当时的我,无异于打破了围在我身上厚重的壳,缩短了贫穷与富裕的沟壑,拉近了小县城和光鲜亮丽大城市的距离,为我开启了一个有梦,想梦,敢去梦的全新天地。

初一结束,我考上入本校的实验班,可以坐在人少的教室里,拥有一个完整的书桌。学校有个小型图书馆,常年封尘,只在应付上级检查时才会开放。孙小姐跑了数次校长办公室,颇费口舌地为我们争来了借书的机会。一个班级一个月可以借六本书。

我拿到的第一本书,是巴金先生的《家》。在作者细腻的文字里,我完全沉浸在其中,仿佛置身于那个封建大家庭中,为觉新的懦弱和逆来顺受而愤怒,为觉慧、觉民和琴的觉悟与追求而触动。

我买了人生中第一套正式的书——《家》、《春》、《秋》。

第一次深刻感受到文字的魅力,不想竟如此沉重,如饥似渴读完这套书的一个月后,我仍陷于文中无法自拔,似乎穿越到那个封建时期的大家庭,止不住的为书中人物分崩离析的命运唏嘘不已。

初三时,孙小姐为我们申请了晚自习后延长一个小时的时间,想学习的学生可以自由待在教室学习,她陪着,直到11点把我们送回宿舍。

那个时候每天5点就起床了,学校不供应热水,在宿舍楼下的水管处,用自来水洗发,无论冬夏。学校总共两个女厕所,离唯一的教学楼较远,下课要跑着去,不然就没有位置,在上课前也赶不回教室。厕所没有隔板,是老式的厕所,只有排泄物满的时候,才会有抽粪车来清理。宿舍没有电扇,没有空调,老年代的大通铺,两个人挤在三张床上,夏天的夜晚被热醒,一群人坐在地上,围着装满冷水的脸盆练习吹口哨。

都是些家庭背景相似的孩子,努力才能有出路,初三那段时间,晚自习放学后仍座无虚席,全校唯一灯亮的教室见证了我们拼搏不认输的青春。

人生中总有些记忆格外清晰,那段苦涩、艰难的日子,给我的性格成长有太多助益。在那些日子里,书籍为我构建了超越现实的一方天地,在这里,我看过辉煌肃穆的布达拉宫,我走过苍凉悲壮的大漠,我感受过悉尼歌剧院的绝美音符,我悲伤于《红楼梦》的家族兴衰,赞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类本性与灵魂的揭露和审判。它给了我这样的寒门学子用文字丈量世界的机会,也让我胸有一点墨,心有一方尺。

因为经历过苦日子的摩擦和阅读的熏陶,所以往后的人生经历再不堪、再沉重,都觉得忍一忍,就过去了。

记得初中放假在家的日子,奶奶用三轮车拉着一车鞋子,赶集卖鞋,我坐在鞋摊旁,手捧《小王子》认真地看。10块钱一双的鞋子,年轻人嫌样式不好看,老年人又觉得卖的太贵,一天下来卖不出几双,富有与贫瘠的差距无限放大,书中的童话和现实的撞击紧紧的纠结在一起。

那时的我只看到了集市上的热闹,却忽略了奶奶落寞的眼神,以及她那风吹日晒落满岁月痕迹的脸庞。也没思考出,为什么小王子要为他的玫瑰花哭泣。

读高中后,我始终保留着阅读的习惯,学校有个地摊,老板是个长相温和的中年男人,卖一些杂志、小说和盗版的教辅资料。我最喜欢的就是每周末的折扣杂志,1块钱可以买一本过期的杂志,读者、青年文摘、意林、破茧成蝶,课余饭后抱着杂志坐在顶楼的台阶旁,如痴如醉地摄取,是我枯燥的高中生涯唯一的精神食粮。

本科毕业后,又一次回高中母校,路过地摊。熟悉的老板,如旧的摆放布局,一本又一本陌生的书本封面,夹杂着万年不变的杂志。几个女孩子嘻嘻哈哈的拿着一本书手舞足蹈的和老板讲价,夏末清风吹动老板鬓角的几根白发。人生的路上,有人生长,有人老去,窃窃私语的青春终究会消逝,我们可以回看,但别回头,有些遗憾值得放在心中。

现在的我也即将踏上读研的道路,未来依然会坚持阅读,敬畏阅读,热爱阅读。它使我的内心始终保留一片静谧之地,不管外界是电闪雷鸣,还是狂风骤雨,它都能回归自我,不骄不躁,看得起得失,经得住大浪,留得住本真。

阅读也让我心平气和的承认自己是个平凡的小人物,但也不妨碍我们汲取力量,坚定、温和、从容的成长。

上一篇
阳春秋色:一个叫“春”的城市
下一篇
这样生活才会有些甜——寻回丢失的童心
相关文章
返回顶部小火箭